郭光琪呼吁中足联转型,借鉴德甲模式,从发令者变为服务者

2025-09-08 01:12:2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近期再度成为热议焦点,在近日举行的一次行业内部论坛上,资深足球管理者、前俱乐部高管郭光琪提出重磅观点:中国足球职业联赛(简称“中足联”)应深入借鉴德国足球甲级联赛(德甲)联盟的运营理念,核心在于转变角色——从传统的“自上而下发令”转向“为俱乐部创造发展条件”,这一发言迅速引发业内广泛讨论,被视为对当前中国足球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。

郭光琪指出,德甲联盟的成功并非偶然,其核心在于以“服务俱乐部”为宗旨的协同治理模式,德甲联盟作为由36家职业俱乐部(德甲+德乙)共同拥有的实体,本质上是一个民主化、商业化的服务平台,其决策通过会员大会集体制定,重点围绕品牌建设、商业开发、竞赛管理和技术支持展开,德甲在转播权销售、赞助体系、青年培训标准化等方面均采取统一策略,最大化联赛整体价值,同时保障各俱乐部(无论规模大小)的可持续运营,这种“自下而上”的协作机制,使德甲长期稳居世界顶级联赛之列,并培养了如拜仁慕尼黑、多特蒙德等全球知名俱乐部。

反观中国足球职业联赛,郭光琪认为中足联目前仍扮演着“行政发令者”的角色,缺乏服务意识。“联赛管理往往通过行政指令直接干预俱乐部运营,例如突然调整赛程、硬性规定投入上限或名称去企业化,而忽略了俱乐部在商业开发、青训体系建设中的实际需求。”他以近期争议较多的“俱乐部中性名政策”为例,指出该政策虽旨在促进品牌独立,但因缺乏配套的财务支持或商业引导,反而导致部分俱乐部失去投资吸引力,甚至退出联赛。“如果中足联能像德甲联盟那样,先为俱乐部创造收入共享机制或转型补贴,再推行改革,阻力会小得多。”

郭光琪呼吁中足联转型,借鉴德甲模式,从发令者变为服务者

这一对比凸显了中国足球的核心问题:联赛管理机制与市场化需求脱节,德甲联盟的“服务型”模式建立在俱乐部自治基础上,联盟本身是工具而非目的;而中足联仍受限于行政化管理传统,决策常脱离俱乐部实际,郭光琪强调,中足联需从根本上重构定位——“不是发号施令的上级,而是俱乐部共同利益的维护者”,具体而言,他建议中足联在三个领域优先改革:一是建立透明的财务分配系统,确保转播和赞助收入合理共享;二是提供技术支援,如帮助俱乐部优化青训体系或数字化运营;三是搭建商业平台,集体谈判赞助和海外市场开拓,降低单个俱乐部的成本。

郭光琪呼吁中足联转型,借鉴德甲模式,从发令者变为服务者

业内专家普遍认同这一观点,北京体育大学学者李明表示:“德甲的模式证明了‘服务为先’能实现联赛与俱乐部的双赢,中足联若想真正职业化,必须减少行政干预,增强服务职能。”数据显示,德甲2023年总收入超50亿欧元,其中联盟统筹的商业开发贡献超60%;而中超联赛收入不足50亿元人民币,且俱乐部普遍亏损,这种差距不仅源于市场规模,更与管理模式直接相关。

转型之路并非易事,中国足球长期受行政体制影响,中足联作为相对新兴的机构(2021年成立),仍需平衡政府指令与俱乐部自治,德甲的成功还依赖于德国足球深厚的社区文化和完善的法律框架,这些在中国尚处建设阶段,郭光琪也承认,借鉴需结合国情:“不能照搬德甲,但核心理念——联盟为俱乐部服务——必须坚持,中足联可先从小处入手,比如优化赛程安排以配合亚冠赛事,或引入德甲式的青年联赛共享数据系统。”

球迷和俱乐部代表对此呼吁反响积极,一位中超俱乐部高管匿名表示:“我们更需要联盟帮助解决实际困难,比如减少不合理的罚款、提供国际裁判培训,而不是单纯下达规则。”社交媒体上,不少网友支持郭光琪的提议,认为“中国足球该学学德国的务实精神”。

展望未来,中足联的转型或将是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的关键一步,随着2025年联赛扩军和亚洲赛事竞争加剧,联赛治理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,郭光琪的发言不仅是对德甲经验的肯定,更是对中国足球治理体系的迫切呼唤:唯有将俱乐部置于中心,通过服务创造价值,联赛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,或许不久的将来,中足联能逐步褪去行政色彩,成长为如德甲联盟般的高效服务平台,为中国足球的崛起奠定基石。

搜索